早報記者 石劍峰
當地時間2月19日,美國福克斯電視臺(FOX)播出動畫劇集《辛普森一家》(TheSimpsons)第500集。盡管劇中所有主角依然停留在開播時的1989年,這部劇集卻已在不知不覺中22歲了。《辛普森一家》是美國電視有史以來最長的動畫情景喜劇,并在全球擁有無數影迷,成為美國流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辛普森一家,也成為美國真正的“第一家庭”。
制作
知識分子的三俗作品
第500集的《辛普森一家》故事跟維基解密有關。在這一集中,辛普森一家被驅逐到一個外來人員聚居區,碰巧與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做鄰居。劇中的阿桑奇由其本人配音,他去年夏天在英國遭到軟禁時就已經錄下了自己的配音片段。
《辛普森一家》1989年12月17日首次播出,該劇展現了居住在春田鎮的辛普森一家五口的生活,這個家庭面臨著每個普通家庭都會遇到的生活難題,從而諷刺性地勾勒出現代人的生活境遇。編劇馬特·格雷寧構思出了辛普森一家人的形象,他用自己家族成員的名字逐一地給他們命名,而自己的名字則用“巴特”替代。
該劇從1989年開播以來,共獲得上百項各類大獎,其中包括25次艾美獎、26次安妮獎(動畫領域的最高獎項之一)。隨著《辛普森一家》的流行,該劇集本身成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在世界各個角落,從T恤衫到海報,四處可以看到辛普森一家人及許多配角的形象。其中最受歡迎的衍生產品是大兒子巴特的T恤,上面寫著:我是差生,而且我很自豪!
《辛普森一家》的制作其實已經沒有秘密。外界很難想到,這部內容有點三俗的劇集,其主創人員被戲稱為“哈佛大學校友會”,匯集了一群美國名校的知識分子和學者,比如劇作家威廉·馬丁是辛普森創作團隊裏的先驅人物,他畢業于哈佛神學院。這個知識分子編劇群體有點類似《生活大霹靂》裏謝爾頓那幫人,迷戀各自的理論、愛好,在劇集中摻雜私活。最廣為流傳的段子就是1995年的萬圣節劇集中,出現了對費馬定理的論證,原來,編劇之一的大衛·科漢是電腦工程博士。劇集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編劇自娛自樂的小把戲,有時候多少有點誤人子弟的意味,但拆穿這些偽科學、偽理論也是觀眾的樂趣。
這部動畫劇集的創作小組有16名劇作家,每年12月他們都會聚在一起商討這一季所有劇集的故事大綱,其中一位主作家會寫出劇集的第一稿,隨后所有成員討論。但在隨后的制作中,與最應景的社會問題相關的橋段會臨時穿插其中。22年過去了,劇作家和他們的觀眾老去或離開,但是這一家子的年齡依然停留在1989年。
《辛普森一家》描述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但它也是典型的美國產品:大部分制作環節都外包給海外工作室。
內容
諷刺性的時代記錄
當《辛普森一家》播滿500集時,很多媒體用“史詩”來稱贊它。當明星、政客、總統、丑角、恐怖分子……他們的名字一一被人們忘記的時候,《辛普森一家》用了22年來記錄他們,記錄了過去這變幻莫測的22年。
但宏大歷史不是《辛普森一家》處理的最重要主題。這個劇集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對社會家庭問題的評論和諷刺。每集一開始都是對美國家庭生活尤其是中產階級生活現狀的諷刺,接著種族、宗教、戰爭、家庭婚姻倫理等所有與那個時代或者那幾周有關的社會議題都會蜂擁而至,所以不像更下流的《南方公園》,《辛普森一家》其實很嚴肅。
更多的《辛普森一家》觀眾并不關心政治,他們想看到的是明星在這部劇集中串場,還真沒有一位美國明星沒被《辛普森一家》惡搞過。該劇集大量引用流行電影、音樂、文學、歷史典故,然后對其進行模仿和嘲弄,在這一家五口的演繹之下,再經典的流行文化,也很滑稽無聊。盡管夸張,但虛構中的春田鎮美國生活,卻生動地再現了我們所經歷的瘋狂時代,因此它比福克斯電視臺大多數節目更接近現實。
22年來,這個古怪的辛普森家庭和這部史詩動畫劇集到底在哪些方面一點點改變美國?有美國觀眾總結了至少五點,其中包括像美國偶像、美國之聲、美國達人、與星共舞等這類現場選秀節目的靈感,都來自該劇。
1989年,《辛普森一家》在福克斯電視臺首播后,在剛剛出現的第一個電視劇排名榜AC尼爾森排名上大獲成功。《辛普森一家》也是許多美國電視劇的原型,比如《奉子成婚》、《飛躍比弗利》等。而在《辛普森一家》之前,動畫連續劇的對象都是小朋友,從它開始,美國出現了專門的成人動畫連續劇,同時促成了1990年代動畫節目的繁榮。后來者《南方公園》經常被拿來和《辛普森一家》做比較,《南方公園》裏甚至還專門有一集“SimpsonsAlreadyDidIt”來向《辛普森一家》致敬。不過相比《南方公園》不停的嗶嗶聲(因為美國公共頻道對臟話要做消音處理),原先被認為低俗的《辛普森一家》要干凈太多了。
《時代》雜志曾把《辛普森一家》評為史上最偉大的劇集,連劇中的虛構人物大兒子巴特·辛普森也被該雜志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個人物之一,而他是該名單中唯一一位虛構人物。
影響
塑造美國流行文化
對于普通美國人,《辛普森一家》的影響可能是不經意的,比如隨口說的一句臟話,或者無意中蹦出來的一個古怪詞,比如倒霉時說“D"oh!”——這個詞還被收進了牛津英語辭典;吃驚時喊出“Aycarumba!”;高興時就是“Woo-hoo!”……這些詞到底什麼意思?這不重要。當然,說出這些古怪詞的時候,他手中可能拿著一包辛普森水果干,包裝袋上當然是一坨黃色。
22年來,《辛普森一家》本身已經成為社會研究的對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了一門名為“辛普森家族與哲學”的課程,這門課深入研究該系列卡通片如何描述與種族主義、政治等相關的社會問題。每年以《辛普森一家》為題材和研究對象的論文更是數以萬計。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呢?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一家五口個個有問題,丈夫霍默可愛、愚笨還禿頂,關鍵是他還喝酒、暴飲暴食愛抱怨;妻子麥姬的工作是給一家人做飯,給小孩唱催眠曲;大兒子巴特愛惡搞;女兒麗莎吹薩克斯,是書呆子又不合群;瑪吉六個月大,永遠長不大奶嘴不離口。這不是一個完美的家庭,這裏沒有美國夢,但更接近現實。盡管如此,美國的保守派還是對這樣一個反美國夢的家庭報以贊譽,因為“春田鎮居民禮拜天都要做彌撒”。
老爸霍默每周都要去做彌撒,可是他是個典型沒有信仰的美國人。這種矛盾也是這部劇集最迷人的地方。除了老爸,大兒子巴特是壞學生的代表,但是他居然時常要默默懺悔;春田鎮大部分時候都陽光明媚,但是這裏是個沒有希望的地方,何況附近還有核電站。這個辛普森一家很無聊,似乎也很失敗,但是所有觀眾都清楚這是一個那麼團結的家庭。而最矛盾的地方在于,《辛普森一家》這樣一個偏自由主義立場的“政治”卡通片,在保守的福克斯電視臺播出,劇集羞辱的那部分美國人恰恰是它最忠實的觀眾。它22年來不遺余力地告訴觀眾,他們有多麼愚蠢,美國有多麼愚蠢。而觀眾享受這個家庭和名人的愚蠢時,其實也在忍受對自己的挖苦。
專家觀點
美劇模式僅適合戰術學習
美劇《辛普森一家》為什麼能夠在播出500集后還能維持生命力?美國的電視劇制作和播出到底有何特點?這些可為中國同行提供怎樣參考?就上述問題,昨晚,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郭艷民告訴早報記者,由于中國電視劇制作方面有審查過程,因此在借鏡美劇的制播方面,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戰術上的學習。
據郭艷民介紹,美劇制播主要特點是演季概念、周播模式、邊拍邊播和流水線作業。
美國電視業中非常重要“演季”和“非演季”的播出制。電視劇“演季”一般從每年9月中旬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結束。因為這段時間天氣轉涼,夜晚變長,觀眾戶外活動減少,晚上選擇家中收看電視的可能性增加。而其他如12月下旬到次年1月初的“冬歇期”,每年5月至9月美國人的度假期,相對而言,都屬于美國電視劇播出的非演季。
郭艷民認為,美劇的“演季”概念時刻關注觀眾生活習慣,還在劇情上經歷非演季停播后,讓觀眾形成心理期待,這些做法中國電視劇制作同行也都學到了一些。比如,在中國雖然“演季”概念不那麼分明,但是在撥出時間上還是有淡季和旺季之分的。比如,每年的春節前后、暑假、國慶假期等,都是中國電視劇播出旺季。而每年的春節過后到5月份之前,也是電視劇播出淡季。中國的電視劇播出和制作機構都會做出調整。
而對于美劇的周播形式,郭艷民認為,這一模式對中國同行沒有太多的借鏡價值。“中國的觀眾習慣了每天看電視劇,周播違背了這種習慣,很難實行。”郭艷民指出,周播劇需要讓觀眾形成強烈的心理預期,對電視劇質量有較高要求,這一點國內同行操作起來,也頗具難度。因此,這一模式本土化的做法不多。
很多美劇可以邊拍邊播,形式靈活,還通過收視調查,調整劇情,甚至在劇中加入觀眾的意見。這種靈活的做法,郭艷民認為,目前國內無法實現。“邊拍邊播的模式,行使審查的是美國各電視網,而中國不同,電視劇審查需要有關部門進行。”郭艷民指出,在中國,審查的周期一般需要時日,另一方面被審查后的電視劇與市場距離較遠,因此不可能產生邊拍邊播模式。
不過,郭艷民建議,可以采用“誰播出誰審查”的模式,讓制播過程更加靈活,增加制播的效率。他指出,國內的電視臺基本是國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以“誰播出誰負責”的模式解決審查環節,可以減少制播周期時長,提高制播效率,而不會影響到審查環節本身,“因為電視臺在自查的情況下也會相當謹慎。”
增加美國邊拍邊播模式的靈活度的,還有美國的制播模式不是制播分離,而是制播聯合。郭艷民介紹,美國的電視網會介入電視劇的制作中,這樣會更多地考慮觀眾的反饋意見,與市場結合更加緊密。而與此相對的是,中國強調制播分離,在這種模式下,電視劇只能拍完后出售給電視臺,然后一次性播出。即使中間收視不佳,一般也不會做出調整。
如何借鏡美劇的方法上,郭艷民認為,中國電視劇制播同行主要經歷了“克隆”、引進、制作衍生劇、影視互動等階段。不過,這一借鏡模式相對原始,如果不加入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會遭遇失敗。郭艷民認為,在影視互動和衍生劇方面,中國同行現在做的越來越多,也有成功個案。
最后,郭艷民認為,中國同行可以從美劇中提煉出其獲得的成功之道,加以模仿和借鏡,比較務實。